职校学生设计首饰 跨入南越王博物馆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二楼文创商店,一件名为《柔》的文创首饰,被陈列在展示柜中,受到颇多参观者好评。令参观者意想不到的是,它的设计者林素姿并非当今设计界大咖,而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三年级学生。
同时被陈列展示的22件精美文创作品,均出自于她和她的同学,这是他们的一项课堂教学实践。而这源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项目带动教学,“工学商一体化”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早期传统企业的“实地学习”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原副校长林润惠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与亲历者。1978年,他进入这间学校的造纸专业学习。作为国家轻工业部下属学校,所设专业与传统轻工业息息相关:造纸、制糖、酿酒……
临近毕业,他被分配到湖南省岳阳造纸厂实习。他在工厂呆了一个月,摸清楚整个工厂流程,回来的实习作业,是“设计一个造纸车间”。在那个人才稀缺的年代,这间学校以培养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人才为主。
中期民营经济的“实习基地”
改革开放后,广东民营企业遍地开花。但国内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实习方式仍沿袭着多年一成不变的模式。
1998年,正在参与筹办广东轻工学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前身)高职的林润惠与学校负责人敲响了企业大门。他们首站来到当时名气响当当的佛山健力宝公司,主动提出与他们签订协议,设立学校实习基地。协议提出,学校与企业就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技术人才“相互合作,联合办学”,并要求,“在不影响企业运作的原则下,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
据林润惠回忆,在当年,他们一共与17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包括健力宝、康佳和美的等企业。
“为什么提倡学生到企业动手操作?因为我们在学生毕业就业时碰到了钉子。不少学生去找工作,都会被认为没有工作经验,企业不肯认,这种实习会给他们提供工作经验。”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主动要人,学校被动提供,到学校主动走出去,这是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创新举措。
后期“校企合作”拓展渠道
市场对于人才更精准的需求之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渐入佳境,人才培养方案指向更为清晰。
2004年,该校与广东达安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作为产教融合开拓了新的模式。因为市场急缺大量通信监理人才,学校与企业合作开设通信监理专业,为这个专业打造课程,并由这家企业负责消化全部毕业生。这一模式发展成为后来的“订单班”。在这一机制下,企业不再是被动接受人才的载体,而是演化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
2008年,大立模具培训学院的设立,更是深化了产业和教学的融合度。揭阳市大立模具厂直接将一个车间搬到学校,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师生参与实践提供了更为直接的渠道。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的接轨更为直接有效。
历史进入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仍在蔓延。作为国内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典范,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已精准培养大批服务区域经济的应用型人才。该校校长卢坤建介绍,当前,学校更多地把目光服从于发展需要,集中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兴产业、新型岗位和人才需要上,实现“由学校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企业进行劳动技能培养”的有机融合。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