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设计双驱动,比亚迪的 “王者之路”

汽车大国还是汽车强国,是历史摆在中国汽车产业面前的选择题。
两千余万辆的年销量,世界第一大车市,中国的汽车大国地位毫无疑问。但在世界汽车领域前沿,真正属于中国本土品牌的核心技术,却屈指可数。曾几何时,亦步亦趋、拾人牙慧,是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给外界的印象。

在“大”还是“强”的问题上,比亚迪选择了后者——坚持不懈地创新与自主研发,让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领域,无论技术还是设计,都拥有行业领先的核心竞争力。
12月17日,由年度轮值主席新闻晨报·周到带领的中国新主流媒体汽车联盟,将走进比亚迪,探寻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背后的核心竞争力。
e平台:电动汽车的未来之路
今年7月份,一则消息引爆了汽车圈:比亚迪和丰田共同宣布,双方签订正式合约,共同开发轿车与低底盘SUV的纯电动车,计划于2025年前投放中国市场;同时双方将共同研发上述车型等所需的的动力电池。
也就是说,在新能源领域,连丰田也要抱比亚迪的“大腿”了。人们不禁要问,丰田为什么要找比亚迪?
诚然,1995年着手电池事业,2008年便推出世界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如今比亚迪已经成长为同时拥有电池、电机、电控、关键部件IGBT等核心技术的企业。但这并不是丰田来“抱大腿”的核心动因。
问题的关键,在于比亚迪创新的前瞻性技术——e平台。

作为目前车市上的新能源汽车领军者,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上可谓是造诣颇深。针对目前纯电动车行业通过“盲目堆砌电池”来提升续航的不合理现状,比亚迪力图通过研发力量,开辟一条新路。而这条“新路”,就是从结构上提升车辆的能效水平。这也是比亚迪“e平台”的核心理念之一。
比亚迪“e平台”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集成化”。把一些本来“各自为战”的系统和零部件,集成起来,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体积和重量——这就是提升电动车能效的关键所在。
对消费者而言,采用e平台技术开发的电动车,意味着更高的安全性、更长的续航、更可靠的质量、更高的性价比。
也正是如此,有人比喻称:如果说一百年前亨利福特发明的“T型车”,用“流水线生产方式”让汽车快速普及,那么今天比亚迪的“e平台”,能从结构角度根本性地提高电动汽车的效率——对于电动汽车行业来说,比亚迪的“e平台”就相当于当年的“T型车”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并没有对这个e平台进行“技术封锁”,反而将该平台技术开放,欢迎其它电动车企来采用。也正是如此,使得丰田这种国际汽车巨头,也参与到比亚迪的新能源研发过程中。
在比亚迪领先的“三电”技术加持下,全新e平台让比亚迪的电动车型拥有更高性能,更长续航,更多安全保障。
创新设计:电动潮流的强大支撑
以前,人们对比亚迪的印象,是“埋头钻研技术”。但是如今,创新的自主设计,也是构成比亚迪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此前,历经10个月建造的,有着“黑水晶”之称的比亚迪全球设计中心,已经在深圳正式落成。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称,“技术,是比亚迪的硬实力;而设计,将成为比亚迪的软实力。技术与设计,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让比亚迪的产品从‘技术’单轮驱动转变为‘技术+设计’双轮驱动。”
这意味着,设计在比亚迪集团的战略地位,被提升到了与技术相提并论的高度。事实上,比亚迪对自主设计的重视,早在几年之前已经开始。2016年,前奥迪全球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加入比亚迪,成为当年中国汽车业轰动一时的新闻。
加入比亚迪之后,沃尔夫冈·艾格打破常规思维,不是复制过往的成功,而是专注于自己的设计,一种结合西方现代工业设计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学方面的体现。“Dragon Face”——全新的设计语言应运而生。

运用全新设计语言的比亚迪新一代车型,一经推出就收到了市场的热捧。无论是全新一代唐、宋Pro还是全新秦等车型,都成为各自细分市场的翘楚。很明显,市场上的成功,全新设计语言功不可没。
而在现任比亚迪全球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之后,外饰设计总监胡安马·洛佩兹、内饰设计总监米开勒·帕加内蒂相继加入比亚迪,目前,比亚迪设计团队已拥有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德国等1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设计师,分布在全球多地开展设计工作。此外,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考文垂大学、普尔斯海姆大学、ArtCenterColegeofDesign等诸多著名学府的优秀学生也在比亚迪设计中心实习。
新设计中心、新设计团队和新设计作品,将为比亚迪开启设计新起点,实现设计再向上,引领电动化和智能化设计新潮流提供强大支撑。
创新的原创设计能力加上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让比亚迪拥有了“技术+ 设计”的双轮驱动。再加上新的渠道建设、新服务理念和完善的新品规划,构成了比亚迪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的蓝图。
12月17日,中国新主流媒体汽车联盟将走进比亚迪,探访比亚迪全球设计中心“黑水晶”,与你一同探寻新能源汽车引领者的成功秘诀。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