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盼望的幸福暑假来临了,但这个时候往往也是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疯狂招生的“挣钱季”。此时,校园周边、微信朋友圈、电话、短信都成了暑期班、夏令营招生的主战场,一些培训机构甚至不择手段地收集家长的通讯信息,然后展开“狂轰滥炸”,令人不胜其烦。根据《消法》相关规定,此举已属侵权行为,消费者可投诉。
骚扰令人烦
“您好,您是XXX的家长吗?我们教育机构暑期专门推出中高衔接课,希望孩子能够参加。”“精品小班,名师带课,一个暑假,让您的孩子成绩斐 然。”这两天,家住五一路的裴女士每天都能接到四五个校外培训机构打来的电话或发送的招生信息。而前两天,孩子期末考试期间,她到学校去接孩子时,同样要 在各类发放招生宣传单的人群中“突围”。“烦死了,管你理不理,反正就是要骚扰你,这些培训学校真过分。”
“你们怎么会有我的手机号码?我家孩子不需要报班,别再骚扰我了!”昨日,正在医院陪护家人的市民曹先生接到一个莫名的招生电话,顿时气不打一 处来。曹先生说,他家孩子今年小升初,放暑假前夕,校外培训机构的招生电话、短信已经接到了一大堆。若放在平时也就忍了,可这段时间他母亲生病住院需要全 程陪护,不断接到的骚扰电话让他既气恼又无奈。“我就纳闷了,从来没和他们打过交道,这些培训学校咋就知道了我的电话?再说了,要一家给你打电话也就算 了,这倒好,不同的培训学校轮番‘轰炸’谁受得了!” 这两位家长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每到学校放假,不少家长都会接到一些补习班的电话骚扰,虽然心里很厌烦,但苦于无处维权,也只能默默忍 受。
行为已侵权
这些校外培训机构是怎么获取到孩子精准信息的?这是家长们十分郁闷的问题。曹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从来没不轻易给没有接触过的培训学校留过个人信 息,可是,从接到的骚扰电话来看,对方居然对孩子的情况摸得门清,比如在哪里上学、读几年级等。“太可怕了,我们简直就像透明的一样,完全暴露在人家面 前,毫无隐私可言!”因此,曹先生怀疑是他孩子就读的学校或者上过的培训机构将孩子的个人信息泄露了。“这也只是一种猜测,如果去维权,缺乏的是证据,这 些培训学校到底怎么收集到的有效信息,我不得而知,但他们这种行为着实令人不齿。”
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泄露个人信息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家长们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不要轻易给对方填写个人信息等,以免带来意想不到的麻 烦。消协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条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泄露他人隐私,甚至用来牟利,都属于侵权行为。当事人可以向泄露个人隐私的 单位和个人追究法律责任。
“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新《消法》对于经营者侵权行为也制定了相应的严厉处罚措施。”消协人员说,遇到此类侵权行为,消费者可向相关部门举证维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手机下载相关软件,对骚扰电话及短 信自行屏蔽,不给不法分子留有任何机会。